当前位置:伴奏网 > 最新资讯 > 古琴之夜,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与共鸣 | 乐评
4月27日晚,“古琴之夜”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音乐会座无虚席,一票难求。作为第二届“国乐之春”闭幕特别策划音乐会,“古琴之夜”由中央民族乐团携手18位古琴演奏家共同完成。“古琴之夜”的成功体现了国乐的热度与魅力,更反映出当下人们对于古琴音乐的重视和喜爱。 这场音乐会由指挥家陈燮阳执棒,音乐学者田青担任学术主持,古琴演奏者横跨老、中、青、少四代,共使用“九霄环佩”“仙籁”“云和”等古琴十余张。演出形式有传统的古琴独奏、古琴合奏、琴箫合奏,又融合了古琴与弦乐三重奏、古琴与室内乐、古琴与乐队的现代表达。 整场音乐会包括传统曲目七首,改编、创作曲五首。上半场主要为传统曲目,首先由七位青少年琴人合奏《酒狂》作为开场,原曲短小精炼,重复较多,合奏的版本在段落连接的部分作了延展和扩充,声部交错,但整体听感上稍显凌乱。随后,琴家丁承运演奏的古琴经典名曲《高山流水》,风格古朴,意境深远。琴家李凤云、王建欣伉俪的琴箫合奏《梅花三弄》,在跌宕起伏之间展现了二人的默契,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和”的精髓。琴家林晨和黄梅分别演绎了琴曲《醉渔唱晚》和《潇湘水云》,前者用细腻、稳健的手法表现渔人醉酒后的悠闲自得,后者则以较大的对比和张力表现内心的抑郁激愤。上半场最后一首为作曲家姚晨创作,琴家陈雷激演奏的《劝君更尽一杯酒》,其主要旋律由弦乐叙述,古琴以迂回缠绵的线条在留白处显现,形成呼应,表现送别友人的惆怅情绪。音乐会下半场开始,琴家巫娜和李蓬蓬分别对《渔樵问答》《广陵散》两首意境完全不同的传统曲目进行精彩演绎。其后是新生代作曲家赵泽明改编的古琴与室内乐作品《秋鸿》(琴家杨致俭打谱、演奏),该曲乐器配置丰富,动力性强,尤其是在原曲的第四、十二段等部分。但过于复杂的音响和速度变化以及过多地运用打击乐和笙等乐器,使得作品与琴曲《秋鸿》所表现的那种高远旷达之志略有不符。 接着是三首古琴与乐队协奏作品,整个乐团在指挥的调度下配合有序。作曲家杜咏和陈欣若分别创作的古琴与乐队合奏《天地永乐中国节之重阳》(琴家路宁演奏)和《美人兮》(琴家赵晓霞演奏)都运用了琴曲《梅花三弄》的泛音主题旋律,且都在特定的段落给予古琴叙述的空间,前者古朴典雅,后者清亮华丽。最后一曲《春风》由古琴、手鼓与乐队演奏,将全场的气氛推向高潮。该曲由作曲家许国华和琴家龚一共同创作,充分表现了古琴的乐器特色,其旋律明快优美,情绪盎然。经过作曲家黎翰江改编,乐队中琵琶、扬琴等乐器充分发挥,将异域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手鼓演奏家李聪农在表演中还加入了即兴演奏与观众拍手互动的环节,使得聆听更加沉浸。在热烈的掌声中,音乐会拉上了帷幕。音乐会多样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苍古的琴音带给人听觉的享受,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从演奏的角度来说,并不是所有的表现形式都适用于古琴音乐,个别琴家在演奏时过于追求技术的表现而忽略了音乐的实际效果和琴曲内在含义的表达。从编创的角度来说,由于古琴乐器音量较小,在合奏时很容易被其他乐器的声音掩盖,因此如何处理各声部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一些曲目仅是表面上运用了古琴的音乐主题,或是将古琴音色作为点缀和装饰,在整体风格上与其他乐器的风格难以融合,失去了古琴本身的气韵。 这场音乐会也提醒着我们,在古琴的守正与创新过程中仍有一些观念需要明晰:如古琴音乐的内核和精神守住了多少,又丢失了哪些?传统琴乐的艺术化演绎是否可以脱离琴曲本身表达的内容?乐队编配或新作品的创作是否仅仅引用了琴曲的主题,或将其作为点缀,还是为传统古琴文化内涵赋予新时代的表达?新的形式与作品如何能成为广泛流传的经典,而非仅是满足人耳愉悦的一次性商品?这些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